秋天姐姐带着秋风妹妹,秋雨弟弟突然来到我们身边,气候一下转凉,孩子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面对这种气候变化,极易感冒。
可是,同样是感冒发烧,有的孩子去医药打针却出现了听力受损甚至耳聋的症状,有的孩子却没事。有些家长就会觉得可能是发烧把孩子的耳朵烧坏了。然而事实的真相却不是这样的,由于孩子自身携带了“耳聋基因”,当使用了氨基糖苷类的药物后就会导致孩子听力受损,严重的就会导致耳聋,同时这种听力受损是一种永久性的损伤。对于孩子而言,听力受损还会带来一个更严重的后果,由于不能感受到外界的声音,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幼儿来说,就会丧失语言功能,于是就会导致许多聋哑儿童的出现。
“一巴掌打聋”“一针致聋”祸起基因缺陷
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由21个聋哑演员表演的舞蹈惟妙惟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这21个演员中有18个演员就是因为小时候的药物使用不当而导致的耳聋。这类悲剧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国听力言语残疾者中7岁以下的聋儿达80万人,每年新生聋儿约3万人,其中“一针致聋”的患儿多达30多万。
为什么会出现抗生素药物致聋?实际上药物高剂量致聋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是由于携带药物致聋基因突变造成。有数据显示,我国药物敏感性突变基因携带高危人群约400万人,药物性耳聋患者约为35万人。
也就是说“一针致聋”的孩子他们因本身携带有一种线粒体基因的突变,这类人群常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而致聋,反之如果已经知道这种风险而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则可以避免耳聋厄运。这类致聋基因的女性会100%遗传给下一代,也就是说如果母亲携带该基因突变,其子女必然会因此而有同样的致聋风险。
和“一针打聋”一样,“一巴掌拍聋”也与耳聋基因有很大关系。我们常从网络听说某某长者给了小孩一巴掌,然后小孩就聋了。第一反应我们通常认为“这下手也太狠了!”其实不然,相信小时候挨过耳光的不在少数,但因此而聋的却不多,那是因为大多数人不携带“一巴掌耳聋”基因,这就是大前庭水管综合症的致聋基因。这类患者的内耳结构存在缺陷——即前庭导水管较正常人扩大,容易在遭遇颅压或负压增高等诱因时,比如感冒咳嗽、被飞来的篮球或足球撞击头部、倒立甚至被人在耳边拍一巴掌时,内耳淋巴液循环出现障碍而导致听力波动性,进行性下降。“一巴掌致聋”因此得名。
听力正常的爹妈也会生出聋伢
耳聋基因在正常人群中也携带,携带耳聋基因并不代表会耳聋,夫妇听力正常也可能会生下聋儿,有耳聋病史的夫妇也可能生下听力正常的孩子。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基因有许多,目前已发现近300个与耳聋相关的基因,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线粒体MT-RNR1基因的突变而导致的耳聋。这类存在于线粒体的“耳聋基因”,由于存在于线粒体,所以决定了他母系遗传的特征。所以如果父亲是这类“耳聋基因”的携带者,所生育的后代就不会出现这种耳聋,如果母亲是这类“耳聋基因”的携带者,所生育的后代就都会出现这种耳聋疾病。
这类由于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而导致的耳聋悲剧其实在我们身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基因检测筛查我们的孩子是否携带这一类的“耳聋基因”。如果携带这类基因,在后天的生活中只有做到终生不接触氨基糖苷类的药物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耳聋悲剧的发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有哪些呢?
常见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有新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而且这些药物的使用说明书上也明确标明其不良反应为可能导致听力受损或永久性耳聋,其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 阿米卡星> 西索米星> 庆大霉素>链霉素。
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家长在选用药物时要格外谨慎小心,尽量选用儿童专用药物,不要用成人要来代替儿童药。同样,由于每个孩子对于药物的代谢吸收能力不一样,家长可以依据孩子的基因信息来知道孩子精准用药,让孩子健康成长。